close

   本報訊 (記者馬庚申)“讀報或者瀏覽新媒體,是兩種不同的生活習慣,兩者無法相互替代。相比快餐化、碎片化的新媒體閱讀而言,讀報是更為令人愉悅的文化享受。讀報的生活方式不會消失。”前天下午,國務院參事、中國文聯副主席、天津市文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591會主席、今晚傳媒集團高級文化顧問馮驥才做客今晚報社,在為全體編輯記者做專題報告時表達了這樣的觀點。
   和《今晚報》搜尋行銷感情深厚
   此次馮驥才欣然受邀來今晚報社做講座,是今晚有巢氏房屋報社為提高全體編輯記者的採編業務水平專門舉辦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系列培訓中的重要一課。馮驥才說,我是今晚報的文化顧問,咱們是自家人。今天要來做講座,昨晚我查了一下自己的工作檔案,嚇了一跳,我跟晚報的關係真是太深厚、太“源遠流長”了。我給大家三個數字:第一個數字是從我寫作開始到現在,我在晚報發表的文章,總共400多篇,小說散文隨筆詩歌游記都有,總字數超過100萬字;第二個數字是今晚報關於我的報道,總共有1000多篇;第三個數字,我在今晚報發表的第一篇文章是1962年8月份(《天津晚報》),到現在整整五十年,半個世紀,你們說我跟晚報的關係有多深。
   個網站優化人修養很難在電腦前形成
   馮驥才說,現在看手機、網絡的越來越多,讀報的漸漸少了,有人說將來報紙會不會消失?我們先不給報紙“算命”,我們當今的社會還是報紙等傳統媒體和網絡等新媒體並存,體現了兩種不同的生活方式。一種人只看網不看報,一種人只看報不會上網,當然還有兩種兼顧。年輕人往往只看網絡,不讀報紙,這和生活工作方式有關,上網辦公、交談、收發郵件,順手搜一下各類新聞,很便捷;以為時下的新聞知道了,就不去翻報紙。但我覺得不讀報是會有損失的。因為有些報紙能給你的東西不全在網上,網絡上更多的是即時的信息碎片,更豐富的生活血肉和富於原創性的、有深度的文章當鋪還是需要從報紙等紙質媒體來獲取。還有,我總覺得一個人的修養很難在電腦前形成。需要在一些實際的文化空間里漸漸體驗與形成,比如博物館、畫廊、劇場以及各種各樣的交際,還有讀書看報。
   讀報會成為一種文化
   馮驥才談到東西方看報的不同。他說,在西方有深厚的讀報文化的傳統。西方人喜歡在早晨喝著咖啡,倚著椅子翻一會兒報紙。他們認為這是一種精神享受,已經成為一種難以割捨的生活文化的方式。仔細觀察,我們不少人也有這種生活文化。比如《今晚報》是天津的一份很重要的報紙,是一份平民化、很有人情味的報紙,貼近生活、貼近百姓,因此很有人氣,很多百姓晚飯後會沏上杯茶,打開《今晚報》饒有興緻地讀一會兒。從中瞭解自己的城巿、認識時代、讀幾篇記者釆訪的好文章,也是一種小小的愉悅的收穫。我想,如果我們的報辦得好,讀報將來在中國也會成為生活和文化方式之一。一個豐富的社會不會只要一種生活和文化的方式。
   (相關報道見2版)
   (相關視頻請掃二維碼觀看)  (原標題:讀報的生活方式不會消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v38kvzas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