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又到了南京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寒冷的季節里,人們的一切活動似乎都為了尋覓溫暖。對老南京們來說,有哪些溫暖難以忘卻;對於南京的80後、90後來說,又有哪些過冬取暖的方式記憶猶新。金陵晚報記者與你一同回顧和尋覓那些溫暖的南京記憶。
  棉衣裹挾著的溫暖
  不知道是不是現在的冬天沒有以前那麼冷了,冬日的南京人似乎穿得越來越薄。在不少南京人的記憶中,為了抵禦嚴寒,棉衣、棉褲、棉鞋、線衣、線褲都是必需品。而這些服飾也基本都是“溫暖牌”的,全由家裡人手工製作。
  對於50多歲的王阿姨來說,一件件厚實的大棉襖是冬日最溫暖的回憶。“棉衣棉褲都是家裡人自己縫製的,一家人過冬的棉服全靠我一個人準備。”王阿姨還記得,每年過完冬,棉襖都要拆開,外面的面子要好好清洗,裡面的棉花也要好好曬曬。而對於80後姑娘小衛來說,媽媽織的毛衣毛褲“想著都覺得暖和”,“不僅厚實保暖,而且很好看”。
  “孩子不願意穿了,自己也懶得做了”,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媽媽的“溫暖牌”敵不過各大潮流服裝品牌,人們在冬裝上有了更多選擇之後,也好像不大願意再將自己裹得嚴嚴實實。可不管怎樣,那記憶中媽媽編織的“溫暖”卻難以忘卻。
  食物供給著的溫暖
  寒冷的季節了,一碗熱氣騰騰的食物總會讓人覺得再幸福不過了。
  一碗鴨血粉絲、一碗皮肚面或者只是一碗小餛飩,在南京,許多食物能給你帶來這樣的幸福感。但在冬日里,南京人似乎對吃更顯講究。
  這個時候,走在南京的小巷、社區里,處處可見懸掛著的腊肉、香腸。
  通過大自然的力量風乾儲存食物,供給冬日里所需的能量,老祖先的生存之道鑄就了冬日里獨有的美味。評事街的張阿姨告訴記者,我們現在看到的都是之前“大雪”節氣腌制的,“南京人有‘大雪腌肉’的傳統,豬肉、雞、鴨、魚、鹹菜……我今年又腌了好多。”她說這是南京人年的味道。
  “冬天進補,開春打虎”。老南京冬天里進補愛吃羊肉,羊肉有驅寒滋補,促進血液循環,增強禦寒能力的功效。
  天一冷,南京街頭大大小小的羊肉館便開始紅火起來,“羊肉做的就是冬天的生意,天氣冷吃著暖和,大家都喜歡。”三條巷一家羊肉館的老闆告訴記者。
  澡堂子瀰漫著的溫暖
  對於不少老南京來說,冬天里澡堂子是個再美妙不過的地方,霧氣繚繞似仙境。
  據說,南京的澡堂子跟南京的城牆一樣古老,最早可以追溯到朱元璋建造的瓮堂,足足600多年的歷史。
  澡堂子里的溫度永遠那般暖人,在沒有空調的年代,在沒有暖氣的南京,它成了人們鐘愛的逃避寒冷的場所。
  澡堂子里的時間是停滯的,“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勞累一天后約上三五好友泡個澡,在無限溫暖中彼此閑聊,忘卻時間,一獃便是幾個小時,這是在逃避寒冷,更是在享受生活。
  現在,冬天在家洗個熱水澡已經不是什麼難事,但不少老南京,尤其是老一輩的,仍然對澡堂子情有獨鐘。
  “泡澡堂子才算是冬天”,對於城南的王大爺來說,澡堂子所帶來的那段溫暖難以割捨,洗個澡,搓個背,抽支煙、喝杯茶,睡上一覺,真便是老南京溫暖的冬天。
  湯婆子傳遞著的溫暖
  各種各樣的暖水袋是現在人禦寒的必需品,熱水所傳遞的近乎“發燙”的溫暖讓人難以抗拒。在與不少南京老人聊天中,發現他們也有類似的禦寒寶貝——湯婆子。
  金燦燦的湯婆子看著就讓人覺得暖和,因為導熱性能特別好,灌上開水後燙得都不能碰,因此用的時候要給它“穿”件衣服。“睡覺前先把這家伙放進被窩焐一焐,別提多暖和了。”63歲的李奶奶回憶起湯婆子一臉笑容,她說以前姑娘們出嫁嫁妝里都有一隻湯婆子。
  對於90後的韓小姐來說,小時候也有和湯婆子一樣的寶貝——鹽水瓶。“媽媽到醫院跟醫生要幾個鹽水瓶,灌上熱水,外面再包上一個套袖,就是再好不過的熱水袋。”有了它們,被窩裡再也不會冰冷冰冷的了。
  湯婆子、鹽水瓶之類的物件,運用的都是最原始的取暖方式,現如今這些物件可能不再使用了,可取暖方式已然被延續,在觸碰間感受和傳遞那份溫暖。  (原標題:曾經這樣抵禦寒冷老南京記憶中的溫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v38kvzas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